上一篇文的「應許之地」是我忽然有靈感亂畫的
看了這篇轉載文,也許會有更清楚的想法
應許之地也就是「迦南」,類似詞有「香格里拉」
=
主題:離開,到耶和華的應許之地
經文:耶和華對亞伯蘭說:「你要離開本地、本族、父家,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。(創世紀12 章 1 節)
默想:在生命中的每個階段,我們都會面臨「離開」這個議題:離開,常常意味著抉擇,意味著變動,意味著風險,意味著適應,當然,離開,往往也意味著機與新生。
當耶和華要亞伯蘭離開他的家鄉時,他七十五歲,耶和華只叫他離開,他並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,一個人到了七十五歲,大概不會願意也不敢離開他所熟悉的地方吧,更何況是去哪裡都不知道!
但亞伯蘭憑著信心就攜家帶眷離開了。根據《聖經》的記載,他連問都沒有問一聲:上帝啊,你要我去哪裡、去做什麼?沒有!亞伯蘭的家連根拔起,「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」(4 節),直接走向未知,不,不是未知,他知道耶和華必然帶領,知道耶和華的應許絕不落空。
神要他成為大國、賜福給他、使他的名為大、地上萬國都因他蒙福(創世紀12 章2 節):這福分,對當時連孩子都還沒有的亞伯蘭來說,似乎顯得非常抽象,但他還是舉家遷出了吾珥,這裡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,在當時是很優質的環境,亞伯蘭在當地家大業大,也過得很好,但是當耶和華要他離開他的「舒適圈」,他就走。
我們對人生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計畫和想法,也自己按部就班地走了許久,有一天,神的話語來到,要我們離開:離開一個熟悉的環境、離開一個習慣的工作、關係…我們可能很難像亞伯蘭這樣二話不說,憑著信心放下已知,憑著信心調整自己的願望、順服神。
亞伯蘭並不是只有「勇敢地」離開而已,他每到一地就築一座壇,尋求耶和華的名、求問神:「你要我做什麼?」,他順服神的心意「離開」本地本家,更要繼續順服神的帶領,「離開」之後自然還有「到達」,經歷神要我們經歷的改變、到達神所要我們去的地方;「離開」只是順服的第一步,接下來一路與神同行,才能得見耶和華的應許; 否則「離開」也就功虧一簣了。
離開,常常也給我們機會走出眼前的糾纏與糾葛,拉寬眼界,看見上帝更多更豐豐富的祝福,「以撒離開那裏,又挖了一口井,他們不為這井爭競了,他就給那井起名叫利河伯(就是寬闊的意思)。他說:『耶和華現在給我們寬闊之地,我們必在這地昌盛』」(創世紀26章22 節),以撒一路掘井、當地的牧人一路跟他搶,以撒就一路離開、不斷挖井,看似懦弱,實則展現剛強的意志,以撒不單單是領受耶和華的祝福,也感動了當初把他趕走的亞比米勒,帶著軍長上門求和,「我們明明的看見耶和華與你同在」(創26 章28 節中),勇敢活出上帝的旨意,會連素來不把我們看在眼裡的人,都受感動,都感敬佩。
亞伯蘭順服神、離開家鄉二十五年後、一百歲時,神才讓「使他的後裔多如同地上的塵沙」(創13 章16 節中)這件事情有了點眉目──神讓他與妻子撒拉有了孩子。等了二十五年才等到的應許,這樣的「離開」,換作我們,敢嗎?
引用: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prayer/archive/2006/06/14/70341.html
- Dec 17 Mon 2007 15:50
[轉載]主題:離開,到耶和華的應許之地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